快雪堂董吳玲玲:助力香港青年落戶灣區

“我與眾多香港企業家一樣北上創業,也成了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參與者、受益者。我很感恩,也深深地知道取之于社會,應該要回饋社會,在我看來,能夠為社會服務,這是一種福分。”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善德基金會主席、香港快雪堂集團主席、香港太平紳士董吳玲玲在第四屆大灣區論壇之《灣區融合 深港合作》論壇上作《深港合作新機遇,人才興國創未來》主題分享,她表示,為香港青年在灣區發展提供機遇,給大家搭建平臺,大力支持鼓勵香港青年進入大灣區就業創業,幫助他們把自己的企業孵化及落戶灣區。大灣區青年應團結在一起,講好中國故事、灣區故事、香港故事。

以下為演講實錄,有刪節:
粵港澳大灣區已經連續7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既是大灣區人的幸福,也是大灣區人的責任。作為大灣區人,我們更加應該發揮講好灣區的故事、講好中國故事的作用。
兩會剛剛閉幕,大會描繪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作為全國政協港區的委員,我感到使命非常光榮,責任也非常重大。首先,我必須得發揮雙重的作用,一定要持續地學習學透兩會精神,不斷消化、吸收,然后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接下來我還要花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精力把培養愛國愛港、具有家國情懷的青年工作視為己任,為祖國未來發展儲備更多優秀的青年人才。

這兩年,我深深地體會到深圳是中國最年輕的城市,這里充滿活力,包容性強,也感受到、親眼看到這個城市吸引了很多全國各地帶著美好夢想的青年到這里來拼搏奮斗。青年人才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國家發展要靠人才,民族的振興也要靠人才,企業的優化發展更加也要靠人才。
我出生在一個華僑的家庭,爺爺9歲就飄洋過海到南洋。我爸爸從小就教育我們,一定要愛自己的國家。我們在香港深深體會到,要有國家的情懷,特別在香港青少年層面。

我與眾多香港企業家一樣北上創業,也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參與者、受益者。我也深深地知道取之于社會,應該要回饋社會。在我看來,能夠為社會服務,這是一種福分。
香港是一個很著名的慈善之都。過去二十多年,我出任過香港不少的社會公職,包括:香港仁濟醫院第43屆董事局主席,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會第13屆主席,香港晉江同鄉會第14屆會長,以及2014年創立了香港善德基金會。我在這幾個慈善機構里主要從事引領引導青少年工作。

首先是在希望工程基金會上,我在全國各地參與捐建“明彩希望學校”工程,因為90年代國內經濟水平還不高,小孩能讀得上書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希望通過援建學校,幫助貧困家庭的小孩,通過學習知識改變他們的命運。
2020年新冠疫情,我也帶頭捐了3萬個N95口罩到湖北前線醫護手上。另外在韓國、日本爭取到一大批兒童口罩。

香港回歸25年,在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及香港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一國兩制”的實踐在香港取得了全世界舉世公認的成功。
2010年,我擔任仁濟醫院主席的時候,第一個帶香港500多名中學生到國內開展互動活動,讓他們了解祖國的文化、家鄉的風情。加深對國家的認識,才能增進對國家的感情。每個學生回來后,都要在他的學校去分享,一個人影響十個,十個影響一百個,影響力就會很大。
我還首創了“尋根之旅”活動,帶了一百多個晉江籍的青少年,他們很多都是從美加等留學,暑假回香港,趁那個機會就帶他們到自己的家鄉,去了解家鄉,認識自己的國家,讓愛國愛港的精神可以薪火相傳。

2014年,我與幾位在香港著名善團任職主席的朋友創立了香港善德基金會,旨在于培養香港青少年正確價值觀及家國情懷,希望加深香港年輕人對法治的認識,培養他們國民身份的認同。善德基金會就為香港的青少年搭建平臺,引領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青年強則國家強,我們要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程,也是非常重要的使命。
善德基金會成立以來,已經有好幾個著名的品牌活動,比如說關愛科研青年發展計劃、“一國兩制”教育計劃、“善德遠足百萬行”。這三個活動,從2014年到現在一直在舉辦。
現在,我們正在為國家第二個百年目標而努力奮斗。怎么講好中國故事、香港故事呢?而且香港這個國際城市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我去年在深圳創立了快雪堂文化中心,旨在以茶會友,心系家國。快雪堂也成立了大灣區青年夢之家,為香港青年在灣區發展提供機遇,給大家搭建平臺,大力支持鼓勵香港青年進入大灣區就業創業,幫助他們把自己的企業孵化及落戶灣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