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商低碳智慧產業聯盟盛會,解碼低碳產業路徑

8 月14日,位于深圳市龍崗區國際低碳城的建科院未來大廈迎來一場特殊的產業盛會-- 由深商低碳智慧產業聯盟組織的 “綠色科技向未來” 交流活動在此啟幕。深圳建科院董事長、深商低碳智慧產業聯盟主席葉青現場解讀建筑與自然的共生之道,芬尼科技宗毅、盤古環保趙建樹、梵樸設計陳嘉音等企業家帶來前沿實踐分享。深商會聯合黨委書記、常務會長林慧作精彩致辭。30 位來自綠色能源、智慧物聯、生態環保等領域的企業家齊聚這座“會呼吸、會生長的建筑生命體”,共繪低碳未來宏圖。


△深圳建科院董事長、深商低碳智慧產業聯盟主席葉青
綠色創新平臺:會生長的產業協同社區

未來大廈是深圳建科院自主設計建造的創新性項目,整體采用鋼結構模塊化的建造方式,以可變、智慧、柔性為核心特點,探索基于場景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創新體系。例如依托深潮BIPV產業聯盟,在未來大廈打造深潮產業協同平臺,鏈接企業合作,通過“技術集成研究、中試研發、場景推廣和投資孵化”為一體的運營服務模式,助力綠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提升。

葉青董事長介紹,作為一個巨大的科研裝置,未來大廈是全國首個規模化應用全直流建筑,采用 “光儲直柔” 技術將太陽能直發直用,每度電成本較同類型建筑降幅達 57%;雙層外立面結構,根據需求安裝垂直綠化、遮陽構件或太陽能發電裝置,同時可為企業新材料、新產品展示驗證提供場景平臺。

未來大廈還是一座 “能生長、會呼吸” 的“垂直森林”社區,“有機、有趣、有愛” 的綠色理念被具象化為可觸摸的生活場景。迷迭香、金橘、薄荷、芭蕉等數十種“可食景觀” ,使新鮮蔬果從植株到餐桌僅需 40 分鐘,直觀傳遞有機生活理念。從墻面到屋頂,本土喬木與地被植物遍布,吸引蜜蜂、蝴蝶、鳥類棲息筑巢。建筑高低錯落,三橫兩縱層間花園預留了通風廊道和動物遷徙通道;模塊化大空間根據不同使用功能隨時變換場景。未來大廈用通過空間和規則的共享,重新定義城市發展的維度。

先鋒企業展示:綠色科技的實踐樣本

綠色科技路演匯聚多領域會員企業,芬尼科技、盤古環保等企業負責人現場推介,分享在綠色能源、節能制造、生態環保等領域的實踐成果。

芬尼科技董事長宗毅帶來“讓空調變產能設備”的實踐案例:順德碧桂園一處400平方米建筑,通過光伏加4匹空調組合,月電費僅1500元,能耗僅為普通家庭的5%-10%。“‘光伏優先+波谷電補充’策略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減少負荷--華為總部應用后,夏天日均電費僅80元。”他坦言,當前空調安裝標準仍待完善,正聯合清華大學制定新規范,目標是降低能耗 30%。

盤古環保董事長趙建樹以香港元朗工地為例:每天處理5000 噸泥水,轉化的骨料每年可節省運費120萬元。這支源自哈工大的團隊,10年專注高難度污水處理,已擁有200項專利,曾為德國大眾電池廠設計廢水100%循環系統,改變了歐洲傳統處理模式,技術已推廣至西班牙、加拿大。“深圳80%的垃圾處理濃縮液由我們負責,珠海項目處理6.5萬噸填埋垃圾,回收創效達300萬元。”他堅信,“污水將成為城市第二水源”。

梵樸設計董事總經理陳嘉音以比亞迪全球總部為例,詮釋“建筑與自然共生”:330萬平方米的“星際之環”融合空間站科技感與客家圍屋智慧,1.7公里跑道圍合14萬平方米園林。“設計遵循少開挖、借自然風、巧遮陽原則,香蜜湖項目‘消失的建筑環’還地80%給公園。”她坦言,理念落地需多方協作。

思想碰撞:共話低碳產業未來

互動研討中,“低碳產業最大挑戰” 成為熱議話題。芬尼科技董事長、深商低碳產業聯盟執委宗毅直指 “標準不統一”:空調能效等級各地執行不一,難以規模化推廣。他呼吁房企與設備商共同制定標準,解決空調能效差異、安全隱患等問題。

盤古環保董事長、深商低碳產業聯盟執委趙建樹補充:“先進技術初期投入高,需政府與市場共擔風險。” 華美綠生態董事長、深商低碳產業聯盟執委魏美娥結合33年經驗表示:“豪香湖項目通過 33 項技術將凈化率提升至83.7%,證明生態修復能創造經濟價值。”
朗邁新材董事長、深商新材料產業聯盟執委杜衛國認同:“建科院檢測報告因公信力權威,聯盟應推動建立統一評價體系。” 天楹環保董事長、深商低碳產業聯盟秘書長劉振博建議建科院加大宣傳推介未來大廈的力度,讓市民更多地了解低碳、節能,更好地參與到國家雙碳戰略中來。

葉青董事長總結道:“建筑有生命,其生長軌跡就是城市的綠色路徑。讓建筑成為‘會呼吸的生命體’,是建科院的追求,更是深商的使命。當綠色成為信仰,科技便有了溫度;當企業打破邊界,產業便有了未來!”

林慧常務會長作總結致辭:“昨天《深圳特區報》報道了葉青董事長的‘建筑生命體’理念,今天親臨現場更能體會到,綠色科技是深商必須答好的時代考題。深商要做技術先鋒和產業紐帶,讓聯盟成為技術轉化的加速器、資源對接的立交橋、標準輸出的排頭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