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深商聲音丨李東生:優化科技制造業融資環境 推動中國制造高質量發展
“隨著全球競爭加劇,中國科技制造業必須要突破技術瓶頸、加快發展,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全國人大代表、深商總會執行主席、TCL創始人李東生持續保持對科技制造業發展、中國制造全球化和社會民生等多個領域的關注。
今年全國兩會,李東生就加大支持科技制造業技術創新和資本投入力度,以及提升跨境服務水平推動中國制造全球化等方面提出建議。

突破關鍵技術沒有捷徑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鮮明主題。在李東生看來,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實現轉型升級,把工業競爭力從一般的產品生產制造向高端制造去拓展邁進。
李東生注意到,中國制造業已在許多產業和技術領域具有領先優勢,但在向高端制造業邁進的過程中,在部分核心裝備、器件和材料等關鍵領域仍存在短板。此外,由于科技制造業投資規模大、回報周期長、資本回報率偏低,企業還會面臨融資難和資金鏈趨緊等問題。
“對科技制造業來說,技術創新和資本投入是最重要的發展驅動力,但中國科技制造企業在上述兩方面均面臨一定的挑戰。”李東生說。
作為堅守實業40余年的企業家,李東生認為,解決技術的難點沒有捷徑可以走,要靠持續的投入與積累來提高技術競爭力。在這個過程中,企業不僅要選對方向,還要持之以恒。“我們應充分認識到在技術上追趕的難度,國家、社會要為中國技術的不斷追趕,以及攻克技術難點和‘卡脖子’問題,提供更好的支持,創造更好的條件。”
對此,李東生建議:一是加大對科技制造企業研發投入的支持力度;二是改善科技制造業融資環境,延長貸款期限、放寬融資門檻;三是降低科技制造業生產要素成本,減輕企業負擔。
“早年在我們建工廠的時候,1000萬元的項目已經是很大的一筆投資,但現如今,科技制造業等很多產業的投資門檻已大幅提高到百億元級。”在李東生看來,優化科技制造業的融資環境,是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
.jpg)
為“走出去”企業提供更多支持
從全球范圍看,中國制造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近年來,受多重因素影響,中國制造業的產品出口成本不斷提高,相對競爭優勢逐步縮小。
“中國制造業要取得更高的全球市場份額,必須把自己的產業能力全球化、供應鏈能力全球化,才能真正參與并融入進全球經濟循環,從而抓住更多的機會。”李東生說。
他建議,應從提升跨境服務水平,以及法律援助、政策咨詢、技術專利訴訟、境內外融資等方面為“走出去”企業提供更多支持。
“這幾年,中國科技制造業的全球化經營面臨的一個主要困難就是專利的壁壘。”李東生提到,在海外業務經營中,中國企業經常會遇到一些不合理的、不合規的專利主張和訴求。而且,企業在一次專利訴訟當中的失利,將會形成持續影響,導致后續較長一段時間企業在該領域的專利應用受到掣肘,然而應對這樣的專利訴訟,卻往往又曠日持久、成本高昂,亟需相關方面給予有力的跨境服務支持。
李東生建議,由政府牽頭成立一個專利訴訟專項基金,對一些重大的、影響全局或者行業的專利訴訟案件,給予相關企業一些救助,促進相關訟訴案件能夠得到更合理的解決。
同時,李東生還結合TCL多年來的全球化布局經驗,為“走出去”的企業應對海外環境變化“支招”:一是應完善全球布局,從輸出產品到輸出工業能力,在全球市場實現更大的價值;二是推動供應鏈全球化與海外本土化經營的結合;三是利用領先科技推動全球化,將競爭優勢向產業鏈高端延伸。
過去幾年,TCL一直持續推進全球化經營能力的構建。李東生表示,TCL通過TCL實業與TCL科技兩大主體布局智能終端、半導體顯示、新能源光伏三大核心產業,未來會繼續推進更高水平的全球化布局。目前,TCL智能終端已經在越南、波蘭等國家建立了生產基地,未來將持續提升海外生產經營的本土化水平。
半導體顯示方面,TCL華星印度工廠已經投入運營,未來將在產業端、營銷端、研發端繼續加強全球化布局;新能源光伏方面,TCL中環通過參股的合資企業Maxeon在馬來西亞、菲律賓、墨西哥等地布局光伏電池和組件工廠,未來會探討在全球其他市場開拓光伏產業的可能性。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制造擁有效率、規模、供應鏈的相對優勢,與發展中國家相比,則擁有門類齊全、技術先進、生產效率高的綜合優勢。”李東生認為,長期來看,中國制造的核心競爭力和比較優勢還將繼續保持。


